全名: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那朵花>後感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りょーくん.簡介
第一篇, 有關niconico歌手的介紹, 完全出於私心---我的本命(/////////)
昵稱: りょーくん
性別: 男
年齡: 看一些日本飯的blog說確定是已成年, 還有人說, 他的聲音比外貌成熟得多
生日: 5月10日
好友: maro﹑sono-chan等等
nico年歷: 從2010年10月到現在
聲音特徵: 溫柔的聲線, 清爽的少年聲, 盡管是高音的位置, 仍能保持柔和的感覺, 就是他的聲音給人溫柔﹑治癒的感覺. 當然, 低音也很性感(>///<) 翻唱歌曲時, 很喜歡在某一句尾部作一點修飾, 使歌曲別有一番風味.
(這首算是他在nico開始紅的歌曲吧, 我也是因為他中段那裡的"嗯"和"ches"而喜歡上他, 那一句"嗯"真的不得了!!一開始聽我就心跳加速了(/////////)很性感很性感, 完全被他電到了. 他也是第一個歌手讓我有心跳加速的感覺, 完全地墜入他的世界了啦(>/////<) )
ryo-kun還有很多有名的歌, 不得不提就是SKY了, 這首歌很慢, 感情一點點地流露出來﹑很細膩, 很考驗歌手的能力, 而且轉音的地方挺多的, 我聽過很多歌手翻唱的版本, 都覺得一般一般, 但ryo-kun的版本我是最喜歡的, 感情表達得好, 真的唱進我心坎裡去了, 頭幾次聽都哭了出來, 他溫柔的聲線很適合這種曲子, 而且我覺得他很掌握這首歌的感情, 歌曲的起伏他都處理得很好, 這首歌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 (同時的, 我也更喜歡他了////////)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17118498
(抱歉呢...在youtube找不到, 惟有貼nico的, 可能一些沒nico帳號的朋友看不到, 嘛~希望你看完這篇介紹文, 對ryo-kun有興趣就趕快開帳號follow他吧xdd)
他的第一張個人album(Re:you)也在今年2月推出了(如果我沒記錯)
雖然我是6月底才迷上他, 但也能趕上買他的album!!!太幸福了~而我也沒想到, nico歌手的cd也能在香港買到, 不用靠訂的, 始終ryo-kun還不算很受歡迎和有名, 遠遠不及蛇足﹑96貓的, 但竟然都可以買到, 真的超感動的說!!香港真是個福地!
關於他的生放, 他的生放一般都挺長的, 我看別人說他試過做7個小時!!但有一次, 我聽是他做了5個小時! 都是一邊彈結他一邊唱的, 聽說他最近學mix, 但還不是很熟練的, 期待日後啊~~說回5小時那次, 真的好長, 但很開心, 他竟然說:"哎?!已經5小時了?!我完全不知道!" 真的好可愛 >w<
我經常留意他的twitter和上nico就是想等他的生放, 他經常邀請朋友一起做生放的. 有一次就是maro上他家的, 還記得那次maro晚上12點多才走呢, 走之前跟ryo-kun玩小遊戲, 是棋子什麼的, 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都是ryo-kun贏了ww~ ryo-kun挺喜歡深夜做生放的, 有次生放就是不知回答什麼問題, 問了好多個人的問題啊, 戀愛的問題啊什麼的, 真是超恨自己日文那麼差!!!好多都聽不懂T_T但是我聽懂了一點點...就是問喜歡怎樣的女孩子, 他說是小小的, 就是想保護她的那類型. ryo-kun喜歡嬌小類型啊(狂抓), 還有人問他跟怎樣的人交往過, 他只是淡淡的說:"很普通的人."
ryo-kun的英語不錯的, 生放裡有時唱英文歌, 就是唱過I will always love you, A whole new world等等, 想想這些歌由一個日本小伙子唱的, 真的好不容易, 他也有這個趣味啊ww
雖然介紹ryo-kun的歌不多, 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多探索一下吧, 主要想分享他生放的內容, 希望能幫助你們更認識他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熒火之森》後感
這部作品原是綠川幸的一個短篇, 是在《夏目》紅了之後, 讀者喜歡綠川描寫的妖怪﹑夏天﹑綠色的大自然, 而這篇短篇富含《夏目》的味道, 又是講述在夏天裡與妖怪的故事, 帶點憂傷而純潔的味道, 可以說, 因為有《夏目》, 《螢火之森》才能由幾十頁的漫畫, 改編成45分鐘的動畫, 受到大家的關注吧。
說在前頭, 這是一部讓我心裡感到無限傷感, 每次想次想起這個故事就有種想哭的感覺. 而且, 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震撼, 並非出於畫風﹑動畫的表達手法有多厲害等等, 不像新海誠的作品那樣, 從動畫帶出感情. 而是這個故事本身, 整個構思, 就是最主要感動的來源.
對於動畫版而言, 我很失望。
或者有人覺得這麼說有些過份, 但這是我真實的想法, 正因為原著的漫畫故事結構太好了, 所以自己對動畫版有更高期望, 但是落空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認為動畫太忠於原著, 幾乎是將十幾頁漫畫動畫化了, 對白﹑場景﹑甚至分鏡的處理, 幾乎與漫畫一模一樣, 搬字過紙, 我想可以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和總結.
有些地方改動了, 就是動畫用倒敘法來說故事, 一開始是女主如常地準備去爺爺家度過暑假, 此時她已長大了, 銀也不在了, 但她仍滿有朝氣地生活. 而整個動畫一直也用長大後的女主的回憶來串連故事, 最後是女主到達爺爺家作結, 意味女主釋懷並繼續幸福地走下去的意念. 其實我欣賞這個做法, 但可惜動畫在這方面做的功夫不足, 中間只以長大後女主乘車時的場景, 交代女主是在回憶中. 顯然, 這方面交代不清, 很馬虎, 觀眾未必即時明白原來與銀的故事其實都在回憶中.
上文也提過, 動畫太過模仿漫畫, 不是模仿了, 是複制. 我明白漫畫的場景﹑鋪排十分出色, 而制作者也希望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 但問題是, 一些不應該抄的地方也抄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 銀要消失那一幕, 那應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最催淚的地方, 但是動畫完全的跟了漫畫的分鏡, 這不是問題, 問題是, 漫畫只要幾頁紙就能很好地帶動氣氛, 但動畫是需要長一點時間去沉澱, 讓觀眾再沉浸於那個場景多一點時間, 才能更讓情緒發揮. 但動畫給我的感覺卻是, 純粹做完那幾頁的漫畫, 然後很快就跳到山裡的妖怪多謝女主的場景, 女主為銀的消失哭了才不過那幾秒, 抱著銀的浴衣不過幾秒, 就完了高潮位置. 老實地我心想: 你不妨讓她多哭幾秒, 然後期間播一下彼此相處的回憶片段, 讓那悲傷的情緒漲得更厲害不行嗎? 雖然漫畫裡沒有, 但就算做了也影響不大吧. 我真是完完全全的滴汗了, 心想白白浪費了這個牽動觀眾情緒的好機會! 我相信, 動畫所營造的氣氛和感情, 絕對比漫畫有優勢, 但我覺得真是浪費了這麼一個好故事, 明明故事本身那麼有吸引力, 那裡的感情那麼深沉﹑豐富, 卻沒能在動畫裡表現出來, 我只能說是太失望了。動畫的表達手法並不能完全依照漫畫的腳本, 我說的是腳本, 不是劇本, 跟原著劇本一樣, 一樣的時序線和場景不是問題, 但連分鏡處理等等, 不用太謹慎改也不敢改吧. 反而, 我覺得會失去動畫應有的味道, 還有一些漫畫的過渡搬到動畫裡, 其實是不自然和核突.
說起來, 我越想越不滿, 就連那個背景音樂都差!!!根本就不配那個場景的氣氛, 而跟漫畫裡的感覺也不同了, 頓時使感情牽動減弱一半. 此時, 我不得不懷疑, 工作人員們會不會太馬虎呢? 沒看出這部動畫有任何亮點或心思, 更不能使漫畫的精髓升華, 雖說是由《夏目》延伸出來, 純粹是它的附屬品而已, 但也不能這樣對待一個好故事啊!!!有些觀眾依然覺得感動, 我認為是故事本身的影響, 實在太有感染力了, 而本身漫畫對故事處理得也很好. 只是, 實在是遺憾, 我相信動畫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 承繼了《夏目》的風格, 在大自然和夏天的表現力方面, 是很不錯, 但其他方面, 恕我說一句: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看會說話和動的漫畫.
說回故事本身, 真是很純潔和被治愈了. 一對不能觸碰的戀人, 靠的是彼此心裡感情去維系. 還有是, 兩人之間的思念, 跨越季節和歲月, 有種淒美得讓人快沒呼吸的感覺. 故事有多感動, 我相信大家總會有「盡在不言中」的感覺. 一些對白和畫面, 令我覺得作者真是很神. 好像上圖, 銀隔著面具去吻女主, 這個動作繼滿有愛意, 又在訴說現實的無奈, 把兩人之間微妙的距離和感情, 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最後, 銀為了幫一個人類孩子而消失, 正好貫徹了銀善良的性格, 與當初幫助女主走出森林的他, 正好相呼應. 只能說整個故事結構非常好, 加上作者在漫畫上的處理, 更令故事更上一層樓. 每次想起銀和女主那不能開果的情緣, 眼眶總是濕濕, 或許, 這個是一個最適合他們的結局吧.
這一篇也是我第一次對一部作品表現得那樣強烈不滿, 當中的言詞可能令大家覺得過火了, 但請大家體諒筆者, 覺得很心痛. 但以上純粹個人發泄和感受, 每人的觀點都不同, 衷心希望大家能享受這部作品當中.
以下是我無意中發現的MAD, 做得很不錯, 每次看了也哭了.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言葉之庭》後感
一直寫的評論都是比較過時的, 到自己看某作品時有衝動要寫後感時, 熱潮已不復了. 但這次總算是跟上潮流了吧, 雖然該片上映了已有一段時間, 我也是在臨落畫時才到戲院看. 跟以往作品不同, 新海誠這次的作品較短, 45分鐘, 票價45元, 擺明是一塊錢一分鐘, 我也拼了命不放過每個畫面, 可能因為這樣, 看出了作者的確放了不少心思.
一如以往新海誠的特點, 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 人物的感情﹑思想, 故事氣氛, 透過分鏡頭處理還有景物, 像滴水一樣, 一點一點的慢慢滲出來, 感情表現得綿延細致. 這次的作品與<秒速5cm>有相近的地方, 都是以都市作為背景, 道出城市人生活的苦悶, 總是給人沉重的感覺. 另外, 不得不提, 就是作者選用「雨」作為整個故事感情的表達媒介, 雨季裡發生的故事, 雨點中兩人的相處, 雨水中交織彼此的淚水, 二人的感情也如大雨中缺堤般洶湧而出, 全部由「雨」來貫穿。有點意外的是, 這次新海誠在電影中清楚地標明了不同月份, 很清晰的時間線.
故事發生在雨季,而上映的時間也是六月這個雨季哦. 可惜的是, 剛看完的時候天沒下雨, 要不我也想儜立某處, 靜靜的看雨((看完言葉之庭就是有這個後遺症!!))言歸正傳, 故事就是一個不願上班的女教師, 和一個下雨時總逃課﹑努力尋夢的男學生, 簡單一些就是師生戀混合這個姐弟戀. 但是當然的, 作者並沒有以「禁忌之戀」作故事發展主線, 反而是主角在人生路途上一度不能前進的時候, 互相鼓勵中產生的情愫. 雨天裡在小亭裡休息, 好像那裡就是人生的停駐站, 又是離開現實生活的靠岸。女主因為學校裡被學生欺侮, 不敢往學校踏進一步, 即管穿好衣服打扮好自己, 到了車站也不敢去工作的地方;男主呢, 生活在有點破碎的家庭, 靠自己自力更生, 但懷有成為鞋匠的夢想, 這是一個多麼不見得人的心願, 因此, 他也在那個小亭裡, 一筆一筆畫出自己的夢想。二人同樣在生活上碰到釘口, 遇到對方, 就像同病相連一樣, 互相慢慢治癒對方的傷口, 盡管誰也不知誰的背景, 但往往卻能打開心扉.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上句是女主初次見面時給男主的短歌, 出自《萬葉集》, 而下句則是男主之後回給女主的. 這部電影真的......無論是主題歌還是上映時間什麼的, 都和「雨」這個主題太合襯了.
正因為女主無法在人生路途再走下去, 男主也看出來了, 特意的為她做了一雙鞋, 是為了讓她能繼續走下去的鞋. 我十分喜歡這個設定, 在人生裡, 誰也不是在逃避什麼, 有不能走下去的時候嗎? 而我想, 故事裡兩人都是對方的前進的動力, 然而, 因為現實中的倫理, 二人的感情就像不能暴露陽光下一樣, 只有雨天時雙方才見面。這麼說來, 兩個主角沒有在雨天以外的天氣相會過呢, 除了男主發現女主是教師身份那一幕。用雨天來代表雙方的感情真的很不錯. 不得不說, 就是到了故事的高潮, 二人關系出現裂縫, 大家都意識到彼此的關系已不是雨亭那時那樣單純, 所有情緒要爆發, 此時的天氣變得雷雨交加﹑狂風暴雨, 正如兩人的感情一樣. 還有是, 兩主角互相告白, 確認心意, 彼此擁抱時, 天氣轉陰為晴, 陽光中夾雜著雨點, 隱約有彩虹出現, 也象徵兩人的感情終於能綻放吧.
說真的, 新海誠的作品很多都是以悲劇收場, 這次的言葉之庭男女主也算有好的收場, 可以說是happy end? 總之是頗感安慰了. 這次也貫徹作者的風格---以距離來寫故事, 而這次是年齡之間的距離呢. 然而, 聽聞新海誠一貫出色於描繪天空, 但這次的作品, 反而沒能發揮確實有些可惜。但作品中很多雨點的場景, 動畫都做得十分精細, 每滴雨點落到水面﹑地面﹑還是樹葉上都十分真實, 衷心的覺得佩服的說.
總結的是, 我很喜歡這次的作品, 一塊錢一分鐘也值得了. 啊,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 電影最後出了字幕, 用日文的, 說是那個新宿公園不能和酒的, 我一下子笑了, 心想最後來這麼一著真富幽默感, 但現場的觀眾看不懂吧, 就沒啥反應的說. 如果有看的朋友, 可以留意一下www
最後, 每雨天時, 我也會想起《言葉之庭》給我的感動, 也希望你們也好好享受這個雨季吧.
送給大家, 是主題曲, 請細心欣賞:
訂閱:
文章 (Atom)